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返乡新农人的身份认同与中国农业的变迁

CSCG 华南文化地理人 2024-06-27

Xie, X. (2020). New farmer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a post‐productivist agricultural regime in China. Sociologia Ruralis. https://doi.org/10.1111/soru.12322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提供了独立销售剩余农产品的机会,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使数百万小农摆脱了贫困。然而,这也导致了化肥和农药被广泛用于农产品生产以增加产量,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政府意识到有必要解决农业和农村地区面临的一系列负外部性。为了改善自然环境和农民的经济条件,政府提出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大量的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在中国迅速展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政府为主导,是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渠道之一。然而,食物主权、自主和赋权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频发,一种具有“自主意识”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开始出现。拥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中产阶级消费者逐渐意识到食物生产中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危机,以及消费者对健康食物的新需求,催生了一批新农人。他们回到农村从事新型的有机农业生产,引发中国农业的新变迁与农业中的“再农民化”。自2008年北京首个社区支持农业“小毛驴”成立以来,这类新型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有机生态农业。  部分由于这种农民运动的兴起,对农业的讨论也从生产主义转向后生产主义,强调食物质量、环境问题和弱化国家导向。因此,有机农业成为后生产主义农业转型的标志之一。在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的讨论中,新农人与自然、政策、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关系及其专业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新农人的身份认同却很少受到关注,特别是在非西方的语境下。  鉴于新农人群体的影响日益扩大,亟需重新认识新农人的身份认同与其所领导的农业转型,即新农人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如何定义自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审视了近年来中国新兴的后生产主义农业与新农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援引认同理论以及后生产主义和新农民的概念,试图探讨新农人的身份认同在其与有机农业的互动中是如何被建构与重构的。


新农人的自我建构

  新农人通过自我建构来区别于传统农民。在他们的表述中,充满意义的有机生产以及与消费者之间和谐的关系是他们展现身份认同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新农人通过为农场命名、将农场视为一个生活的空间,以及系统化地运营有机农业三个方面使农场成为一个农业实践与富有意义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农人通过利用互联网、农夫市集等创新手段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并且与消费者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用许多新农人的话说,是一种“像朋友一样”的关系。通过这些自我表达,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新农人意味着什么,了解了他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的隔离

  尽管新农人群体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他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孤立与隔离。一方面,“农民”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被认为是“辛苦且低收入”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认知是,农民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被认为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因此,很多新农人在进入农业之初遭到了不少亲人朋友的反对。另一方面,由于新农人大多采取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他们在当地农村也经常遭到传统农民的误解与嘲笑。  然而,尽管新农人的身份认同受到传统社会的质疑与挑战,他们通过系列精英式的话语以及对传统农民的刻板印象将自己与传统农民进行区分,具体表现在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追求以及与市场互动的创新精神三个方面。


讨论与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这种生态农业融合了农业的食物生产、环境保护、景观管理和旅游等多样化角色,通过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种由国家主导的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渠道。另一方面,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频发的背景下,一群拥有较高教育与经济背景的人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从事有机农业活动。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拥有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特征,推动了后生产主义农业的发展。  从理论上而言,本研究通过援引后生产主义对中国新近出现的新农人群体及其从事的有机农业进行探讨,对“农民”与“农业”的重新概念化提供讨论的视角。很多新农人拥有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教育与经济背景。他们回到乡村,回到土地上,将自身与传统农民区别开来。基于有机农业的独特特征,他们重新定义了“农民”与“农业”的概念,也标志着后生产主义农业在中国的兴起。这种由新农人领导的社会生态农业是一场嵌入了该群体价值观与体现他们不同于父辈的意识形态的农业运动。新世纪以来,互联网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危机频发、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国社会背景越发复杂。本文希望通过强调农业研究中对农民的态度、感知、价值观、体验与行为等方面的关注,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健康与可持续的食物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文稿|谢晓如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